耳真菌病
外耳道真菌病是外耳道的真菌感染性疾病。當外耳道進水或積極存分泌物、常滴用抗生素液等情況下、較易受真菌感染,常見有青霉素、曲霉菌及白色念珠菌等。
癥狀:耳內發癢,有的感奇癢,以夜間為甚。檢查見外耳道和鼓覆蓋有黃色或白色粉末狀或絨毛狀苔膜,有時分泌物或痂皮呈筒狀,除去后見患處略充血潮濕。
治療:清除外耳道內的所有痂皮和分泌物,用1~2%柳酸酒精或1~2%麝香草酚酒精、1:1000新潔爾滅酒精涂耳。也可用制霉菌素噴于外耳道或涂用達克寧霜劑。盡量保持外耳道干燥。
目錄 |
疾病分類
疾病描述
耳真菌病多局限于外耳、侵入中耳者極少,故常稱外耳道真菌病或真菌性外耳道炎多見于氣候潮濕、溫暖的地區。好發于夏季。
癥狀體征
早期或輕者可無癥狀,。一般均有耳內發癢及悶脹感。有少量水樣分泌無,待因炎癥而致外耳道表皮脫落,與菌絲體共同形成痂皮,阻塞外耳道或覆于鼓膜表面時,則可出現聽力減退及耳鳴。若有細菌感染而致上皮下層受累時,則可引起腫脹、疼痛及流膿。
疾病病因
病的真菌種類甚多,以曲霉菌、青霉菌及念致珠菌等引起者較常見;游泳、沐浴、中耳流膿、而內滴入各種抗菌藥液、挖耳損傷等均為重要誘發因素。
病理生理
病的真菌種類甚多,以曲霉菌、青霉菌及念致珠菌等引起者較常見;游泳、沐浴、中耳流膿、而內滴入各種抗菌藥液、挖耳損傷等均為重要誘發因素。
診斷檢查
檢查所見可因真菌種類及病變程度而異,常見外耳道深部有白色、灰色、黃色或煙黑色霉苔,其狀如薄膜或粉絲。甚似發霉一樣,有時呈簡、塊狀。揭去苔膜后,可見外耳道皮膚充血、腫脹、表現輕度糜爛、或有少量滲血、將霉苔置于載玻片上,滴少許10%氫氧化鉀溶液,蓋妥并適當加溫,若于顯微鏡下見到菌絲體或芽胞狀物,即可明確診斷。
鑒別診斷
外耳道真菌病應和細菌性外耳道炎相鑒別。后者一般起病急,紅腫熱痛明顯,尤以耳痛為主。慢性外耳道炎則自覺瘙癢,耳道中有少量積膿,直接檢查和培養有細菌生長。
治療方案
首應清除外耳道蘚膜或筒、塊狀物,拭干創面,局部可涂擦或滴用2%龍膽紫酒精,3%水楊酸酒精,1%麝香草酚酒精、2%蘚珠酸酒精等,亦可噴用制霉菌素硼酸粉。
疾病預防
保持外耳道干燥、勿用不潔之物挖耳、水入耳后及時拭凈并滴入酒精,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激素等。
保健貼士
1、避免刺激性的藥物點耳及用不清潔的物品挖耳。尤其在耳內進水后應將耳內盡快擦干。如長期耳內潮濕易引起霉菌感染;
2、清除外耳道內的所有痂皮和分泌物,用1~2%柳酸酒精或1~2%麝香草酚酒精涂耳。也可用制霉菌素噴于外耳道或涂用達克寧霜劑。盡量保持外耳道干燥。
|